校机关分工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分工会之窗 > 校机关分工会 > 正文

教工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校机关分工会   来源:www.bwu.edu.cn/gh/     发布日期:2012-09-01   浏览:

教工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杨  蓉  张素珍[1]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一、幸福方程和幸福感的特征

(一)幸福方程与幸福感

美国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

幸福指数 = 效用 / 欲望

效用是人们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服务中得到的心理满足,亦是对欲望的满足,是主观的体验。同一种商品或劳务服务,对不同的人效用不一样。同一种商品或劳务服务,在同一个人的不同生活时期,效用也不一样。

欲望是人们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服务的需要,越是满足不了这种需要,欲望就越强烈。一旦满足了需要,欲望就会消失。同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满足不了,欲望就会强烈。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萨翁的幸福方程式表明,幸福指数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在欲望不变的条件下,效用愈大,幸福指数愈高。同理,在效用不变的条件下,欲望愈大,幸福指数愈低。当效用的绝对值大于欲望的绝对值时,幸福指数大于1;当效用的增长速度快于欲望的增长速度时,幸福指数大于1,人们感到幸福。反之,则幸福指数小于1,人们感到不幸福。

幸福方程还向人们说明一个问题,即当生活水平较低时,人们很容易得到满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除了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更注重精神生活的满足,产生了追求幸福感的意识。于是出现了在获得较高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幸福感却越来越低的怪圈。比如十几年前的“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幸福感的特征

幸福感是社会心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对幸福的主观理解,具有以下特征:

1.心理参照系。就社会层面而言,人们的幸福感会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这种影响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相同的社会物质发展水平,由于不同的社会开放度,造成人们幸福感的差异。一般来说,处于封闭社会的人们的幸福感会高于处于开放社会的人们的幸福感。

第二,不同的社会物质发展水平,也是因为社会开放度的不同,同样会造成人们幸福感的差异。按照常理,人们的幸福感应随着社会物质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是,受到社会开放度的影响,人们的幸福感可能会随着社会物质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比如,在封闭的社会中,人们没有参照系,尽管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人们可能知足常乐,幸福感并不低。又比如,一个物质发展水平较高的社会,因为处在开放的社会中,有了外在参照,人们的幸福感反而呈现下降之势。

2.成就动机程度。人们的成就需要决定人们的成就动机程度,成就动机程度又决定人们的预期抱负目标。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于预期抱负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反之,则不会有幸福感。比如,恢复高考之初,许多人报考大学的预期抱负目标是改变当时的生活、工作现状(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一旦考上大学,毕业后到城里工作,感到很幸福。而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有的甚至面临失业,幸福感从何而来?

3.本体安全感。本体安全感是指人们对生活的社会环境表现出的信心。对于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因此,人们的幸福感有时与经济状况或收入水平之间并未呈现出简单的正相关关系,比如有的家庭虽然经济条件一般,但是,父慈子孝,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呈现较高的幸福感。而有些家庭,因房产、存款等财产问题,与父母对簿公堂,兄弟姐妹反目为仇,幸福感呈现出负数。

幸福感的特征充分表明幸福感是人们的主观体验,是对客观环境的反应。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组织,其成员的幸福感都是对国家或者组织的客观环境的评判,高校也不例外。

二、影响教工幸福感的因素

尽管幸福感是人们的主观体验,但是,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待遇、物质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社会期待、专业设置自主权、专业素养、职业安全、社会声望及其评价体系、家长的口碑和学校制度等10个因素影响着高校教工的幸福感。也有人将其归纳为生活收入水平、个人健康状况、家庭生活和谐程度、社会人际关系和业余精神文化生活等5个衡量指数,并公布了我国高校教师幸福感指数排行榜。

在上述10个影响因素中,我们主要分析待遇、物质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专业素养和职业安全等因素。

(一)待遇

高校教工的待遇是指工资、福利、保险。这是影响教工幸福感的最直接、也是最直观的因素。待遇,表面上看似属于物质层面的满足,但在高校教工群体中,待遇有时也是精神层面的满足。同样的岗位,同样的工作,无论是与校内不同部门比,还是与其他高校相比,待遇如果有差异的话,都会使人产生失落感。

提高高校教工的待遇,政府固然是关键,通过法律、制度和规章的制定实施,保障高校教职工的工资水平、福利、保险等待遇真正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水平。高校也要认真贯彻执行政府的相关规定,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利用政策空间,制定行之有效的、相对合理的分配制度。

(二)物质生活环境

高校的物质生活环境包括硬件设施设备、环境布置以及环境的整洁、亮丽、舒适。心理学分析,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一个整洁、舒适、便利的工作环境,会使人的心胸豁然开朗,情绪积极,思维活跃。整洁亮丽的环境还有一个最大的功能,就是能够调整郁闷的心情,舒缓紧张的压力,提高幸福感。成功的例子就是在制造业中,工作服休闲化,机器设备颜色亮丽化,一改过去几十年不变的灰色、咖啡色、深蓝色的冷色系,使工人带着愉快的心情劳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高校物质生活环境的改善除了政府继续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外,高校也要千方百计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做足、做好文章。校园的整体布局是否符合教育环境的要求,利用绿植等自然景观将教学区、科研区与生活区、家属区分开;充分开发利用硬件设施设备,为师生员工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人际关系

高校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工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如果物质生活条件是提高教工幸福感的硬环境的话,那么,人际关系就是软环境。而且,这个软环境的作用远远大于硬环境的作用。和谐的工作环境,会使复杂的工作简单化,繁重的工作轻松化,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尽管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但幸福感较强。反之,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处处遇到人为的障碍,想做事的做不成事,不想做事的混日子,幸福感无从谈起。

高校和谐人际关系的创建,是高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保障,是高校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工作重点。校级党政领导班子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和制度,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广开言路,放下身段倾听教工的意见和建议,每年切实解决1-2个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常抓不懈,幸福感就会年年提升。

(四)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自身应着力提高的一个方面,一个教不好书、当不好班主任的老师在学校里无论如何是不会幸福的。

作为教工,只有不断地学习,专业素养才能不断的提高,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游刃有余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以自己的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从而体会到幸福感。

作为高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服务,为教师的学习和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管理。因此,学校要关怀教师,就要帮助教师在专业上不断成长,使教师享受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的幸福。当然,学校也要关心除教师以外的非教师群体,关心他们在职业发展中的要求。

(五)职业安全感

职业安全感是指人们在职业中获得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或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

相对于其他职业,高校教师和职工的职业安全感应该是比较稳定的,特别是教师。但是,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教师入职门槛的不断提高,以及学校越来越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压力较大。特别是作为人才引进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在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更是感到心力交瘁。近几年,不断发生的教师自杀事件就是这种心态的极端表现。

在管理的实践中,有“加压”和“减压”两种管理路径。针对不同的发展时期,高校采取的管理路径是不同的。在学校的初创时期或快速发展时期,可以采取“加压”管理路径,教工能够理解,也能够接受。但是,当高校处于发展比较成熟的时期,管理机制运行正常,教工主动意识较强,在工作中不断给自己加压,此时,学校应该采取适当的“减压”措施,更多地体现对教工的人文关怀,比如,很多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但可能是教师的“时间管理水平”不高,学校如果提供时间管理方面的培训,就可以在不减少工作量的同时,缩短教师的工作时间。给教师一个相对安全和稳定的职业环境对于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利的。

三、教工幸福感的作用

一个国家把国民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说明大多数社会成员已经开始摆脱基本生存需求的制约而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标志着这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同样道理,当一所高校将提高教工幸福感作为追求目标时,说明这所高校的大多数教工已经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且是精神层面的需求;标志着这所高校的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教工幸福感是风向标

教工幸福感是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风向标”。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高校而言,就是要求实现学校事业发展与教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从单纯追求教师数量、学生数量和校园面积等外在指标,到开始关注教工的幸福感,强调教工和学生个体的内在体验和感受,是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应有之义。

(二)教工幸福感是测量仪

教工幸福感是学校事业全面进步的“测量仪”。一般来说,衡量一个高校发展进步与否,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能否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能否很好地满足广大师生员工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能否为广大教工带来最大利益、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

(三)教工幸福感是晴雨表

教工幸福感是高校良性运转的“晴雨表”。高校各方面要良性运转,关键是要和谐稳定。而能否实现和谐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师生员工的幸福感。如果一所高校在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教工的幸福感却不能随之提高甚至出现下滑,那么,就有必要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整体走向和政策导向进行认真反思。教工幸福感可以反映高校教工需求结构的态势、高校运行机制的效能以及整合程度的状况;教工幸福感可以为高校内部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提供基础。

当前,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稳定正处于关键阶段,学校内部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各种矛盾凸显。密切关注高校各项重大政策对教工整体幸福感的影响,关注教工幸福感的差异和走势,关注高校内不同利益群体幸福感的状况,将其作为高校各项事业良性运转的“晴雨表”,对于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作者简介:杨  蓉,北京物资学院机关党总支书记,教授。

张素珍,北京物资学院机关分工会主席,政工师。